時間:2025-01-06瀏覽量:
12月31日,湖南S92茶陵至常寧(含安仁支線)高速公路(以下簡稱“茶常高速”)建成通車,于湘東南地區勾勒出一條承東啟西的高速發展“金”紐帶,助力閩南、贛南、湘南“三南”地區聯系橫向加深。
茶常高速全線共計153.655公里,橫貫茶陵、攸縣、安仁、耒陽、常寧5縣市。項目主線起于株洲茶陵縣孟塘樞紐,止于衡陽常寧市蓬塘樞紐;支線起于株洲茶陵縣平水樞紐,止于郴州安仁縣華王互通,與主線相接。全線設置收費站10處、服務區3處,設計時速120公里/小時,橋隧比30.41%。
湖南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負責茶常高速第一設計合同段56.87公里的施工圖勘察設計任務和安仁支線40.24公里的初步勘察設計任務,以精細化設計與數字化手段賦能項目建設。
攻破關鍵技術 以精細設計降本增效
本項目紅砂巖、花崗巖分布較廣,其中紅砂巖分布約27.1公里,占比47.7%,花崗巖分布約21.9公里,占比38.5%。路基專家針對特殊性巖土分布廣、風化程度高、處治難度大等特點,對縱斷面進行優化,盡量降低路基填挖高度,并開展了大量的調研與試驗研究,結合省內外類似工程先進經驗,總結并形成了本項目紅砂巖及全風化花崗巖路堤填筑關鍵技術及路塹邊坡處治關鍵技術,為本項目特殊性巖土處治施工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
位于項目起點的孟塘樞紐互通,控制因素繁多,既要與先期工程對接,又要在700米的短距離內接連上跨茶陵大道、衡陽路、孟塘樞紐互通并下穿衡茶吉鐵路。經過互通與橋梁專業團隊的不斷鉆研,協同優化,該互通包含的7座橋梁均實現了全預制結構。這一精細化設計大大簡化了施工難度、節省了工期,贏得了業主及施工單位的一致好評。
培育新質生產力 以數智手段賦能監管養
項目積極運用多項數字化生產手段——
無人機航拍測繪技術以其高效率及強適應性,生成高精度影像,集合高分辨率遙感影像數據的地形、地質選線技術,有效助力路線方案優化。
基于BIM的參數化設計建模技術,實現邊坡、擋墻、邊溝、排水溝等與地形關系自動運算,自適應建模,精準高效地完成邊坡設計,基于Open Roads Designer建立復雜變坡度變寬路基鋪砌模版,實現各匝道與主線銜接的交叉口建模。橋梁部分采用Open Bridge Modeler 平臺的BIM參數化模版,對橋面板、上部結構、下部結構與地形關系,進行自適應建模。
項目對于BIM+GIS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對于實現“規劃、設計、施工、運維”全生命周期的數字化、智能化,提高工程建設質量和安全,促進建管養的協調發展均有重大意義。
堅持因地制宜 推動工程建設綠色集約
本項目地處典型的丘陵地貌區,區域路網水系發達,紅砂巖、花崗巖殘積土等分布較廣,受“三區三線”影響較大。設計團隊堅持“綠色公路”設計理念,針對本項目低山丘陵地形特點,路線設計在保證行車安全的前提下,精研技術指標,降低填挖方高度,減少土地占用與資源消耗。在路線順捷的前提下,貫徹“零棄方、少借方”理念。
設計團隊大力推行標準化設計,充分調研施工標準化對設計的要求,根據不同情況,編制了路基路面、橋涵、交通工程及安全設施等通用圖,歸并統一,方便施工,減少材料浪費、環境破壞及對當地交通的影響。
茶常高速建成后與G0422武深高速、G4京港澳高速、G0421許廣高速、S71華常高速相接,實現湖南多條縱線的橫向連接,將結束安仁縣境內不通高速的歷史,推動岳陽、益陽、常德、婁底、衡陽等長株潭外圍5市的環形交通進一步完善,助力“3+5”城市群一個半小時經濟圈加快形成,為促進區域自然、旅游資源開發,加快承接產業轉移、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提供重要支撐。
供稿:公路設計四院 劉文龍、程瑞琦
編審:鐘子穎
審核:許瑞儀
審定:鐘 軍